西九龙,中国香港在1991年填海造出的一片土地,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面朝大海矗立,成为香港文化的新名片。
近处是繁华的市景,远处是莽莽的南海。某种程度上,这正符合它所承载的愿景——立足香港,联通中外,汇聚全球各地的珍品。
(资料图片)
今年9月,来自四川三星堆及金沙遗址的120件文物将一路南下来此展出。这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在策划中的中华文明探源系列的第一场展览,注定独具意义。
这一切的推动者,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几十年来耕耘博物事业,让他对于文化传承有着独到的洞察,也让他对三千里外的文化重镇四川保持着持续的关注。无论是赴港交流的三星堆文物,还是刚刚开幕的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他看来,都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
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透过这一窗口,考古热、博物馆热、赛事热将转变为更为持久的文化热,而这也许是让世界读懂中国的一个全新契机。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
跨越十余年的三星堆奇缘
包括最新发掘的120件文物将来港展出
吴志华的办公室位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五楼,窗外是维多利亚港。阳光倾斜而入,烘托着原木色的空间。
《细说故宫》《大观如典》《南京博物院》……800多本书填满了整面墙的书柜,又一摞摞码在窗台上。
办公桌一角装点着三星堆的文创产品。多年埋头史学,赋予了吴志华温和的个性,谈起三星堆和四川,他滔滔不绝、兴奋有加。
▲吴志华与蓉宝
2007年,约一百三十件三星堆文物来到香港展出。粗眉大眼、纵目鹰鼻的形象在香港社会引起轰动,让吴志华印象深刻。
2020年,开启新一轮考古发掘的三星堆以众多宝藏“再惊天下”,吴志华也一刻不落地关注了全程。彼时在筹备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他想:能不能让这些文物也来一次香港?在他看来,三星堆再度引爆舆论热潮,除了时隔数十年后的“上新”之外,背后是社会的重大转变。
“这十几年中,大家对于考古新知与文史动态的热情愈增,中国考古学界也做了很多挖掘和研究工作,是时候将这些成果做一个总结,尤其是让年轻一代认识到我们文明的起源。”
抱着这样的想法,吴志华给四川省文博机构写了一封信。很快便收到了回信——文物修复后可来港,最后敲定了120件文物。这些文物包含青铜器、玉器、金器及陶器等,其中接近一半为2020至2022年间三星堆遗址最新发掘的文物,大部分是首次在四川省外展出。
▲三星堆新馆惊艳亮相,展示三星堆遗址最新考古成果
“我们非常感激四川省文博机构对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支持。”喜悦之余,吴志华和团队开始仔细筹备布展事宜,这将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庆祝国庆的重头戏。
开馆以来,他最常被问的一个问题是:既是故宫主题,为什么要加入别的展品?吴志华一次次详细解答,博物馆并不局限于推广故宫文化,更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发挥立足香港的优势,让世界了解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让吴志华特别感兴趣的,是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中与东南亚文物相似的图案和符号,数量惊人的象牙、海贝集中埋藏的现象,在世界青铜文明史上绝无仅有。古蜀文明是否与更遥远的地区发生了文化或贸易往来?古蜀人基于自身的精神信仰及传统,如何对其他文明进行了创新?
文物无言,却可以回答所有问题。“特别是对于香港这个中外文化交融的地方,更需要找到自己的根基。”吴志华希望,通过中华文明探源系列展览,青年得以清晰了解自己民族血脉的起源。
▲三星堆新馆文物“上新”
做中外“超级联络人”
打造“不一样的故宫”
随着7月1日首班蓉港高铁开行,从成都直抵香港西九龙站仅需约10小时。西九龙站外步行十余分钟,便可到达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蓉港高铁首发列车出发前,旅客与“蓉宝”合影
朱色正门、金黄色外墙,参照紫禁城中轴线概念打造的中庭,处处延续着皇家宫殿的风貌。开馆一周年来,这里早已成为香港的新地标。
吴志华介绍,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已接待观众近130万人次,超过一半是香港市民,30%为内地游客,10%为外国游客。大部分观众的停留时长约4至5个小时,“是一般博物馆的两倍。”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吴志华喜出望外。他说:“很多人觉得传统文物更吸引年长观众,其实未必。好多年轻观众在参观时也会很专注,他们会去寻找这些文物和自身的关系是什么。”
故事只有一个,但是讲故事的方式有一百种。对于博物馆来说,不仅要保存历史,也要通过文物实体唤醒尘封的往事,让观众在其中找到共鸣:如何看待民族的过往?自己能够在这段历史中窥见什么?如果我们要往前进,应当吸取什么教训?
最好的博物馆会启迪人思考,尤其在香港这个中西交汇之地,一座博物馆的角色随着区域辐射力被进一步放大。吴志华认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以及台北故宫博物院有着不一样的愿景和定位,要做一个中外之间的“超级联络人”——把中国传统文化搬到香港来展出,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也把国外的优秀作品引进香港,通过这一桥梁让中外交流更加紧密。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构成像一个“联合国”,这是一大优势。“我们很多同事在外国的博物馆工作多年,不但熟悉世界文化,还了解外国观众欣赏中国文化时的心理和思考。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是我们团队的长处。”
为了解年轻观众兴趣所在,吴志华在空闲时会观看古装电视剧,以便摸索出更创新和生活化的角度演绎文物故事。馆内的多媒体装置及沉浸式体验,突破了传统单向性的教育方式,让年轻一辈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到“文化拥有权”。
看好成都大运会:
为青年和城市提供广阔的舞台
虽已步入花甲之年,吴志华仍如年轻人一般活力满满。他的人生之路,离不开理想与激情。
他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小时候住在船上。“当时我就思考,我的命运就这样了吗?我能用什么方法改变我的命运?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历史人物的奋斗故事,给我一些鼓励。”一路刻苦学习,他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的副署长。人生旅途中的收获,也让他一次次坚信个人努力的意义。
一直有着故宫情结的他,在57岁时毅然辞职,竞聘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这个决定是不容易的。可是我觉得,可能是历史要我承担这个责任,把握这个机遇。”当选馆长后,他亲自参与挑选了团队的每一位成员。
“有理想很重要。”他说,或许因为自己是念历史的,他觉得推动历史的不是技术,是价值。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目标,才能把这个馆盖好。
团队中有许多年轻人,他们对于文化事业充满了想法。“青年人也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吴志华说,青年人正处于一生中精力和知识最丰沛的阶段,社会应当给他们提供广阔的舞台,无论是文化、艺术还是体育,让他们去展示和创造。
一直关心青年成长的他,也一直关注着成都大运会的举办。“世界的未来是属于青年人的,他们不但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也需要强健的体魄去支撑。”他相信,在物质越充裕的时代,越需要找到自己一生的热爱。正如当初历史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一样,许多年轻人都可以在运动中探索无限的可能。
▲成都大运会开幕式现场 摄影记者 陶轲
本次成都大运会,中国香港代表团派出超过140名运动员参加,规模为历届最大,将参加包括击剑、乒乓球、羽毛球在内的11个项目的比赛。东京奥运会男子花剑个人冠军张家朗、东京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团体铜牌得主杜凯琹等均将参赛。
文化艺术与体育竞技一样,是世界通用“语言”。吴志华认为,成都大运会也是成都借机展示自身精神面貌的绝佳窗口。 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 一座城的勤奋、善良、幽默、开朗,将被运动健儿带到世界各地,将被人们了解和铭记。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张芷旖
编辑 成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