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信用债违约出现变局,民企有所改善,国企超出预期。与2019年相比,2020年度首次违约的民营企业减少,但国企违约、破产事件频出。
有数据显示,2020年广义民企的违约率为2.38%,较2019年下降1.88个百分点,而中央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的违约率分别为0.44%,0.23%,较2019年分别上升0.22、0.04个百分点。
“企业违约主要是受资产负债结构失衡、经营状况长时间恶化、融资渠道不畅,以及突发因素冲击等因素影响。另外,市场对其中是否存在‘逃废债’也提出质疑。”分析人士称。
民营企业违约减少、国企增加
2020年违约风险同比下行,但信用风险在向以地方国有企业为代表的中高资质主体迁移。这意味着不同于2018~2019年的民企违约潮,“大而不倒信仰”、“国企信仰”受到冲击,新增违约风险的波及面及影响在加深。
东方金诚的一则数据显示,2020年广义民企的违约率为2.38%,较2019年下行1.88个百分点,中央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的违约率分别为0.44%、0.23%,较2019年分别上行0.22、0.04个百分点,信用风险向国有企业迁移,其中中央国有企业的违约率上升幅度最大。
企业预警通统计,2020年度共有158只信用债违约,涉及51家发债人,累计违约金额超1388.1亿元。分企业属性来看,违约的企业类型分为国企与民企,其中国企包括10家地方国企、6家其他国企。
另一则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国内8家评级机构共对境内发债主体信用评级采取了272次负面评级行动,其中评级调降182次,负面展望调整90次。分行业看,遭负面评级行动最多的是资本货物、房地产、汽车与汽车零部件业。2020年,评级下调数量比2019年减少了46%,但具有负面展望的评级数量比2019年增加了43%。
“2005~2020年发行债券平均规模与主体评级呈现出发行债券平均规模越大,主体评级越高的特征,信用风险在向更高资质的主体迁移。另外,2020年一至四季度违约率分别为0.13%、0.16%、0.13%和0.24%,受永煤等超预期负面事件影响,四季度违约率显著走高。”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分析师梅佳告诉记者。
梅佳表示,2020年以来出现两点新增变化,偿债能力方面,新冠疫情冲击带来的行业下行和企业经营承压;偿债意愿方面,市场担忧部分违约企业存在“逃废债”嫌疑。
光大银行(601818,股吧)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近几年从宏观经济环境看,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升温导致全球贸易投资扩张持续放缓,尤其突发疫情影响,导致全球实体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需求放缓,产业链供应链中断或受阻滞,导致我国中上游企业经营状况持续低迷。
“从企业自身看,我国部分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存在失衡,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甚至不排除部分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够规范等。另外,由于去年四季度,国内部分高评级地方国企违约风险暴露,投资者对地方城投企业债券投资更趋谨慎,地方国企城投债出现一定分化,部分国企再融资成本略有提升。”周茂华认为。
一位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江苏分行行长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永煤等事件超出行业预期,尤其是这么大体量的国企,市场开始对发行人的偿还意愿出现担心,上述事件可能是“逃废债”或者发行人的公司内部管理出现了问题。
2021年信用债怎么走?
“预计2021年信用环境边际收紧,债券偿还压力加大。通过估算,预计2021年信用债总待偿规模(含超短融)为90369.71亿元,较2020年上升6.96%。若剔除年内发行并到期的超短融,仅对比2019~2021年包含到期和本金提前兑付在内的待偿还情况,可以发现2021年待偿还信用债规模同比上行23.01%,国企债尤其是低评级国企债的待偿还量同比提升,在信用风险向地方国有企业迁移的背景下,这部分主体在2021年的违约率可能进一步上升。不过考虑到2021年不会出现‘政策悬崖’,致使信用环境过分紧张,认为2021年违约率大概率介于0.67%至1.05%之间,显著高于2020年违约率水平的概率较低。”梅佳称。
周茂华表示,国内信用债市场出现一定比例债券违约是正常现象,未来市场回归中性,部分经营不善、基本面差的国有企业出现违约也不奇怪,一定比例信用债违约有助于市场风险释放,让市场更有效地进行定价。
“未来仍需要围绕信用债发行、投资、中介、违约处置等各个环节加快健全制度规范,完善基础设施,明确各方主体权利义务,压实各主体责任,让投资更便利,债务违约处置效率更高,推动国内信用债市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对于市场出现逃废债行为需要加大惩处力度,维护市场政策秩序,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周茂华称。
另有人士称,2020年国企违约事件发生后,不少机构在一级市场取消发行,而二级市场的收益率出现较大提升,风险溢价明显变化较大。预计2021年会加深信用分层,另外区域也会出现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