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杠杆扩张难为继 违约风波蔓延国企
自上月永城煤电违约引发的债市冲击余波未平,信用违约风险的重灾区正由民企转向国企,大型企业风险浮出水面。多位专家在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提醒,内地经济增速持续下行,高杠杆扩张难以为继,未来一两年大型企业风险可能集中爆发,已引起监管当局警惕并着手“排雷”。
河南国企永城煤电、清华校企紫光集团接连债券违约,老牌车企华晨汽车闪电破产,令大型企业风险成为近期市场关注点。在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朱振鑫看来,当前大型企业风险频爆,并非突发个案或短期现象,而是持续经济下行带来的“温水煮青蛙”的影响。
实际上,2017年起内地“去杠杆”大潮下,高杠杆民企、中小企业已首当其冲惨烈出清。不过,大型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当时反而获得了一些融资便利,推迟了风险爆发的时间。“前几年放水低利率的时候发债太多,还款压力增大,今年新冠疫情对各企业现金流造成冲击,而下半年来货币供应趋向收紧,高杠杆扩张时累积的问题开始集中爆发,后面还会有。”朱振鑫说。
人行报告:272家大企负债逾70%
大型企业风险初现系统性特征,引起监管部门重点关注,人民银行在最新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中对此进行专题讨论。根据人行披露的监测信息,截至2019年底,内地约3万家大型企业中,共有575家大型企业出现风险,涉及融资规模高达3.88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6,462亿元已被纳入不良资产,不良率高达16.62%;另外,涉及担保余额1.6万亿,或有债务相当于融资总规模的四成。
央行监测发现,目前575家出现风险的大型企业中,272家的资产负债率超过70%、融资规模达到2.60万亿元,其中97家企业严重资不抵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郭田勇分析说,大型企业涉及融资金额大,相关金融机构多,关联企业众多,股权关系错综复杂,而企业出现风险往往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严重者影响区域经济金融稳定,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社会震荡。
扩张激进、公司治理混乱和以贷养贷,是大型企业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郭田勇举例说,有些企业跨行业扩张和跨境业务布局较为激进,债务融资超出自身承受能力;有的公司治理和内部管理存在问题,比如普遍存在股东占款、人事交叉、集团内部债务混同(互联互保)、隐匿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失真、股权重复质押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多大型民营企业中较为普遍。
以贷养息大企 面临破产重整
还有些企业以贷养贷、以贷养息,在经济下行期间企业资金回流慢,依赖滚动贷款、而非营业收入作为还款来源,这在大型国企、融资平台问题较大。郭田勇说,高杠杆扩张链条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引发融资、经营等风险全面暴露。未来一段时间,大型企业势必将加快兼併重组乃至破产重整。
如今,监管部门已着手“排雷”,多次提示未来不良贷款上升风险,要求金融机构通过核销等方式“让利”,近叁年内地金融机构累计处置不良贷款达5.8万亿元。
人行促扩张过快企业瘦身
对于化解大型企业风险,人行提出多条路径:扩张较为激进的企业要主动瘦身,主要针对大型民营企业;资金链紧张的企业要调整债务结构,加大资产处置力度,加快资金周转,主要适用于有资产的房地产企业;前景好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要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改革重组、市场化债转股等方式化解债务风险,这主要针对国企。至于产能过剩行业,要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殭尸企业要进行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
从上述化解的方式可以看出,破产、兼并重组等市场出清处置方式的表述虽然较为隐晦,但却是最明确的鼓励方式,这就意味着对于出现风险的大型企业来说,债权人能够寄予的期望不应过高,市场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作者 海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