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三季度,我国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经济与债市表现延续二季度恢复态势,处于稳步复苏阶段。债券市场新增违约主体及违约规模均环比略有增加,违约企业呈现分散的点状,并未显现出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趋势。”近日,中债资信违约专题研究团队发布研究报告,对三季度债券市场违约情况进行了分析。中债资信预计,四季度债券市场流动性总量紧平衡,企业融资环境将环比弱化但仍能形成支撑。四季度信用债到期规模较三季度有所增加,需警惕四季度发债企业滚动偿付压力。
三季度违约规模环比略有上升
三季度,受个别大型发债企业违约影响,债券市场违约规模相较二季度有所升高。报告显示,2020年三季度我国债券市场新增违约主体8家、违约债券总规模为306.5亿元。前三季度新增违约主体累计20家,违约债券规模为1038.0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减少9家、增加207.13亿元。从违约主体的具体情况来看,新增违约主体包含6家民企、2家国企,所属行业以房地产和汽车制造业为主。
三季度,债券市场继续发生债券展期、债券置换等特殊债券到期处置方式,涉及主体数量及债券规模相较二季度均有所下降。具体来看,三季度进行债券展期的企业有4家,包括前期已经发生展期或技术性违约的企业,涉及债券规模合计达35亿元,较二季度减少24.5亿元。从前三季度债券市场特殊债券处置发展情况看,不少企业后续发生实质违约或连续展期,展期/置换更多是迫于阶段性流动性压力的选择,一定程度体现了企业信用风险。
整体来看,三季度债券市场违约规模比二季度略有上升,特殊债券处置方式所体现的隐性信用风险仍然延续。
内外两方面因素引发债券违约
中债资信表示,企业违约的外源性因素是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不利变化,例如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不利变化或者资本市场信用环境紧张等。
三季度以来,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生产、投资、消费逐步修复,供需两端得以提振,虽然经济增速仍未达到去年同期水平,但仍保持稳步向好恢复趋势。疫情防控常态化将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重要外部环境因素,尽管国内疫情在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对企业经营活动影响趋弱,但当前境外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修复速度会受此影响。
2020年以来,虽然疫情使全国经济及行业企业经营受到影响,个别企业在此过程中爆发出阶段性流动性危机,但整体来看,疫情因素并非企业发生违约的主要原因,根源还在于长期以来企业经营状态恶化、经营决策不慎以及短期偿债压力巨大导致的流动性枯竭。首先,自身经营资质较弱,在行业景气下行或区域市场承压时经营状况持续弱化,致使自身盈利现金流趋弱、自身造血功能下降,是三季度企业违约的主要原因;其次,业务扩张激进,债务规模推高,企业偿债压力增加,是三季度企业违约的另一个根源因素;此外,短期集中兑付压力大,叠加外部融资环境出现紧缩,使得企业现金流压力骤增,是三季度企业违约的直接原因。
四季度警惕发债企业滚动偿付压力
宏观及信用环境方面,随着疫情影响渐弱,国内消费有望保持恢复性增长,淤积的财政资金加速拨付将支撑基建投资,出口受益于良好的疫情防控和强大的生产能力短期向好趋势不改,因此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将继续向潜在经济增速靠拢,但修复的斜率或将进一步放缓。在房企融资环境收紧条件下,房地产投资增速将见顶回落。中债资信认为,宏观政策相对宽松的阶段已过,货币政策将更加强调“适度”,预计四季度社融增速将平稳波动,企业融资环境环比弱化但仍有较好支撑。
债券到期规模方面,四季度信用债到期规模较三季度有所增加,其中10月份债券到期压力较大。考虑到债券市场前三季度已经基本完成年初定下的新增融资目标,且三季度债券市场净融资额已出现收缩趋势,因此四季度需要警惕发债企业滚动偿付压力。综上,中债资信预计四季度债券市场信用压力将环比有所提升,但考虑融资环境仍有利于企业融资,整体压力可控。
分行业方面,四季度债券到期规模依然以城投、公用事业以及采掘等行业排名靠前,与三季度一致。中债资信认为,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是今年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预计四季度大部分城投和房地产企业的信用品质将保持稳定,但考虑到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一方面疫情对地方政府收入可能存在潜在影响,且城投企业融资需求大,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依然保持“房住不炒”的基本基调,并为房地产企业融资设下“三条红线”等融资政策趋严影响,行业内分化将加剧,因此需关注个别高杠杆、慢周转的低资质房企,这类企业依然会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及再融资压力。交通运输等行业受疫情冲击逐渐减弱,但考虑到期规模较大,需关注行业内部分企业的阶段性偿债压力。综合类等其他民营企业居多的行业需关注民企融资收紧的流动性压力。
个体信用资质方面,回顾今年前三季度债市违约表现可以看出,疫情虽然对经济发展与企业生产经营产生持续负面影响,但因疫情因素而直接爆发流动性危机的企业尚属少数,倒下的更多是在外部压力之下自身资质早已暴露问题、抗风险能力差的企业。目前,国内疫情防控有效,经济恢复情况良好,但中债资信表示,部分行业和企业的经营压力依然存在,且部分存在投资激进或公司治理问题都是引发企业违约的明显风险点。(记者 邵鹏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