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债市违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2014年前后的周期性行业下行、2016年开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同的外部事件,对企业的收入和融资情况造成不同影响。与此同时,随着风险的暴露,投资者的策略也在转变,从产能过剩行业转至非产能过剩行业,从民营企业转至国有企业,从低级别企业转至高级别企业。而投资者的策略,又会影响债券发行人的融资,导致债券市场的“马太效应”。随着行业、区域黑名单的出现,投资者的风险无形中被聚集在小范围的投资品种上,导致这些品种违约时负面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其融资环境,形成负向闭环。
今年,受疫情影响,对于原本财务风险及流动性风险已较高的企业,收入端和融资端同时出现恶化,流动性压力骤然攀升,不少企业出现违约。
今年债券违约呈现出四个明显特征:一是高级别主体占比明显提升,呈现出集团化违约;二是违约区域分布不明显,且扩大到部分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比较大的地区;三是周期性行业违约整体数量不高,而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的地产、交通运输和汽车行业违约增长明显;四是境内外债券市场联动,疫情同样使美元债受到冲击,企业境外再融资受阻,叠加境内债务到期,境内外债务风险高度重合。
随着违约增多,需更加关注违约债券处置情况,今年违约处置呈现两个特征,即延期兑付与破产重整的企业数量增加、相关制度建设不断推进与落地。
今年,监管部门为推进违约债券处置已下发多项文件,发行人、中介机构等违法违规成本提高。就违约处置来说,截至目前已有约30支债券宣告延期;有12家新增违约主体进入破产重整阶段,从累计数据看国有企业破产重整的比例为30%,远高于民营企业。从全市场角度来看,违约回收率约为7%,若不考虑技术性违约和破产重整达11%。相对来说,国有企业回收时间短于民营企业,主要考虑政府支持力度及社会舆论压力,但据观察,今年国有企业在违约之后,兑付的积极性及能力都有所弱化。
未来如何评估企业风险,需注意三个关键点:一是需要明确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时期,随着政策不断完善,违约还会发生;二是短期内融资环境将有所变化,财务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较高的企业,以及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的企业,其风险释放呈现持续性,需关注其再融资能力及变化情况;三是需加强国有企业基本面分析,加强流动性财务风险的分析。(史晓姗,中证鹏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