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债券市场处于化债的痛苦阶段,债券替换非标,贷款替换债券的迹象非常明显。毫无疑问,在很多投资者眼里,很多发行人资质和债券收益率水平是严重不匹配的。发行人说我值5%的票面利率,可是投资者觉得它只值15%,不但如此,因为流动性,还要从15%砸到30%,这就构成了现在债券市场的主要矛盾。
可是,发行人说的值5%很多是财务上只能支持5%,因为它的报表利润或经营性现金流利润只有6%,而不是企业风险价值指标值5%。想想也是,有谁敢在报表利润是6%时,发15%的票面利率么,这不是在债券市场上找打找死吗?
所以,发行人只能强行把一个只值15%的东西卖出5%的价格,然后找一圈大喽啰捧场,强迫这个不成熟的市场接受,这就是结构化和包销的本质,当然,干了苦差事,得拿钱,扭曲又拿钱,这就加大了市场的不安感和不适感,就有人想闹事。
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降低社会平均融资成本并不是越低越好,而是合适就好,这也是郭主席最近说的贷款利率可能小幅回升的一个小原因。利息太低了,不但企业容易搞金融空转,也容易搞出化蛇添足,反映出实体经济的更窘迫:利率低不是企业更优质造成的 ,也不是企业内部机制利顺降本增效赢来的,而是企业更差造成的,因为之前挣8%能忍受7%的票面利率,后面挣7%忍受6%,再后面想挣5%忍受4%,然后就,投资者拍桌子不干了~~~~~~桌子就这么翻了。
你们说是不是这么回事,相比很多人都有同感吧。
但是,现阶段的债券市场发行人结构,如果不引入新的活水,也决定了一级高收益债市场发展不起来,不能随意发15%,因为没有发行逻辑,没人敢发,发了就是战场上的向我开炮。然后也没有投资逻辑,没人敢买,高风险收益投资者,也不能看见东西烂而质差价高瞎买吧。
说了这么多,再说下,债券市场的一个发行人,它往往是怎么变烂的?
天柱君只能说:大概率是发行人本身有瑕疵,或者突然有大瑕疵 ,然后先说坏话再砸盘,或者先砸盘再说坏话,然后市场信心崩溃,市场价格大跌,当地政府和发行人出来维稳啊,资产注入啊,政策支持啊,巴拉巴拉。
这里管理瑕疵,管理坏话,管理砸盘缺一不可。可是现在瑕疵管理不了,太难了,本身有瑕疵的发行人很多,谁又窝里没几颗屎呢?突然有大瑕疵就比如传出非标逾期啊,高管重大违法违纪啊,银行跑路的等等,难。
然后是坏话和砸盘,本文重点说说坏话和砸盘的事。
首先说坏话的事,一个是造谣,另一个就是做空声音。不知怎么滴,国内好像对金融媒体、自媒体管理存在监管真空地带,导致市场容易被一些见缝插针的行为和组织带偏,天柱君其实不喜欢“小道消息”这类传播媒介,总觉得,有时说话真的负责任,即便要传小道消息,最好能拿出一点依据,都不说要事实证据,有点投资依据也行。
现在管理的太少了,感觉应该将金融媒体纳入广义金融行业,搞成持牌监管。
另一个就是砸盘的事,市场上光有坏话没有砸盘,就有点像民间对政府,民间天天喊叫,政府不搭理,也没太多招。但是,如果砸盘和坏话一旦结合在一块,那就严重了,有点像民间和政府里面的歪拐分子内外勾结了,这就相当严重了。只要有砸盘,就是铁的素材,围绕着折价五块十块二十块折价,市场可从来不缺乏想象空间,造谣者连素材都不用编了,有现成的。砸盘和坏话,能起到1+1=100的效果,这就是当前的化学反应。
要管理好砸盘,最重要的是对公募基金砸盘进行监管,当前市场对公募基金太放纵了,一言不合就砸盘,感觉不爽就砸盘,我不安心也砸盘,反正公募基金永不踩雷,造成了砸盘的第一源生地,30块钱卖了就是不踩雷,60块钱兑付就是踩大雷。用30换60,你说投资者冤不冤。
侧袋机制实行以来,好像没有公募敢用吧,这种制度就不该试行,就该强制推行,不但应该推行这种侧袋机制,还应该加强基金信息披露密度。单券亏损到基金净资产一定比例的,或者说单券自身亏损卖出超过15%,20%,30%的,还应该在基金季报年报中强行披露,这样才能断绝基金公司坚决抵制侧袋的后路,这才是能压制胡乱砸盘的首要之道。
还有中债公司,在对每个券进行估值的同时,就是对该债券的估值净价和快速流动性变现价值的差异进行评估,给每一个债券发布一个是否建议公募基金纳入侧袋的指标,这不也是金融创新和产品创新吗?这不是乱搞,本身也是金融基础设施机构创新的责任和义务。
反正说了半天,也不知道自己在说啥了。反正就是坏话+砸盘,既要单独进行管理,又要防止他们勾结起来,清除相关生存土壤。
管理瑕疵,管理坏话,管理砸盘,市场能做的还很多吗,要动起来才行。单单这么待着不动,静看债券市场变化,我感觉不会变得太好太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