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金固收发布报告指出,3~4月非金融类信用债到期规模突破2万亿元,另有0.47万亿元进入回售,是全年信用债到期回售压力最高峰。具体来看,3月和4月的信用债到期规模分别为1.09万亿元和0.91万亿元,此外两个月还分别有0.24万亿元和0.23万亿元的信用债进入回售期。
对此,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指出,一季度信用债到期规模大,3月压力尤甚,虽然供给能解决到期压力,但供给端尚未完全恢复。展望3月信用市场,除了风险因素和基准扰动之外,发行人和投资者的配合缺一不可。
信用债到期压力凸显 地产、煤炭行业再融资引关注
2020上半年信用债发行规模迅速增长,叠加期限较短,致使2021年3~4月信用债到期压力不小。
中金固收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到期还是回售,3月和4月均显著超过全年的其他月份水平,是全年的月度最高峰和次高峰。具体来看,3月和4月的信用债到期规模分别为1.09万亿元和0.91万亿元。
其中,3~4月合计来看,到期量和进入回售期规模均占全年的27%左右,与去年同期水平相比,3~4月合计的到期量和回售量分别增长46%和74%。
从发行主体类型来看,中金固收报告指出,非国企到期回售规模合计2900亿元,3月为全年最高峰。具体来看,3~4月到期的非金融类信用债中国企和非国企的占比分别为89%和11%,进入回售期部分的国企和非国企占比分别为84%和16%。3月是非国企的月度到期回售最高峰,3月的非国企到期量1221亿元,进入回售期规模472亿元。合计来看,3~4月非国企信用债中有2871亿元到期回售,占总到期回售的比例为12%。
从行业分布上看,3~4月城投仍是各行业中到期回售规模最大的,地产是非城投行业中到期回售规模最高的。中金固收认为,在华夏幸福等信用事件冲击下,信用债市场投资者对于地产和煤炭行业的担忧情绪提升,这两个行业的到期回售以及再融资压力尤为值得关注。
对于3月的到期高峰,中金固收表示,在部分区域和企业债券市场融资持续没有改善的情况下,需警惕3~4月信用债到期高峰来临时可能导致的超预期信用违约或展期、折价回购等行为。事实上,从历史经验看,融资收紧持续半年左右易出现超预期信用事件。当然监管部门的持续关注和协调可能会降低信用风险暴露的可能。但另一方面,监管并非“保刚兑”的态度也非常明确,尤其是部分区域融资持续难以恢复、协调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不排除会通过债务展期等形式应对偿付,而这些措施对于投资者风险偏好有何影响仍待观察。
看懂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程宇对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目前国内外形势会限制央行宽松空间,造成国内流动性趋紧,而国内同时还有需求不足的问题,需求不足叠加通胀,会使企业经营收益下降。综上所述,货币环境趋紧将制约企业再融资,而收益下降则导致企业经营性现金收益减少,所以,企业偿债能力下降,信用债到期压力不小。
开年信用债供应略显不足 发行人可适当提升票面利率
在到期压力凸显之下,开年信用债市场供应情况如何?
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分析称,周度数据来看,剔除私募债和短融之后,2021年前两个月仅有1周的信用债供给规模超过1000亿元,而去年全年共有19周达到这一量级,其中一季度有6周的供给规模超千亿。与去年相比,今年开年信用债的供给略显不足,留给3月的压力更加凸显。
在此背景下,如何应对大规模到期压力?
中信证券明明研究团队表示,基准利率方面,2019年的上限3.43%对于长端利率而言仍具备安全边际,在这种基准利率假设下,信用市场面临的压力处于可预期空间内;发行人方面,随着到期压力的上升,发行人压低票面利率的主观意愿也将有所下降,适当提升票面利率以匹配投资者需求将成为可选办法。至于发行期限,从发行难度和利息成本进行综合考量,发行人当前更应该保持中短久期的债券供给,以达到滚动接续的目的。除此之外,部分风险事件若能得到良好解决,同样有利于缓释信用风险。
投资者方面,从托管数据可以看到,今年年初银行和保险的配置力度较大,大型银行主要增持地方债,农商行主要增持政金债和存单,保险除了增持政府债之外,还是资本工具的重要增持力量。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券商、广义基金在年初略显颓态,对于利率品种出现净卖出,对于企业品种的增持力度也不强。团队认为,接下来需要关注银行和保险的配置行为能否外溢至信用债,并由此带动非银情绪。(记者 陈玉静)